5月16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建设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11.4)在线发表题为“Beyond the Brain: Exploring the Multi-Organ Axes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hogenesis”的综述文章,系统揭示了帕金森病(PD)发病过程中多器官轴交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突破传统“脑中心论”模型提供了全新视角。
帕金森病作为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传统研究聚焦于中枢神经系统,但近年发现其病理机制涉及肺、肝、心、肌、骨、肠等多个器官与大脑的动态交互。魏建设团队首次提出“多器官轴协同驱动神经退行性变”的核心理论,阐明肠-脑轴、肌-脑轴、肝-脑轴等通过神经、循环、内分泌及炎症通路共同加剧神经炎症与神经元损伤。例如,肠道菌群失调可激活小胶质细胞并促进α-突触核蛋白向脑干传播,而骨骼肌分泌的神经保护性肌因子减少会放大氧化应激;研究还发现,运动干预可通过调节菌群组成、增强骨源性骨钙素分泌等途径发挥跨器官保护作用。团队进一步构建了PD病理动态演变模型,多器官轴协同作用与临床转化方面,PD病理呈动态时空演变,早期肠-脑轴失调引发全身炎症、肝解毒功能受损加剧神经毒素蓄积,中期肺-脑轴氧化应激与心-脑轴低灌注协同放大线粒体功能障碍,晚期肌萎缩与骨代谢紊乱削弱神经保护信号、形成正反馈循环;治疗策略包括多靶点干预、器官特异性递送及利用生物标志物进行早期分层诊断,如联合益生菌、JAK抑制剂及mTOR调节剂,用纳米颗粒包裹药物减少脱靶效应,以粪便钙卫蛋白、血清OCN及FEV1等作为生物标志物,为临床转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图1,图2)。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婷婷为论文第一作者,魏建设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点研发计划及河南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的资助。

图1 肠道功能障碍与帕金森病(PD)的关联及机制。

图2 帕金森病(PD)的进展由相互关联的多器官轴驱动,炎症、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影响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多器官交互中退行性变的关键因素。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5.05.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