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副教授

副教授

杨渐

博士,硕/博士生导师,副教授。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副主编,mLife、《微生物学报》和《生态学杂志》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学研究工作;致力于探寻内陆含盐环境(如盐湖、荒漠)中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多样性、适极生存策略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揭示它们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生态学机理,并借此开展微生物种质资源挖掘与应用的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兴趣:

1)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学/天体生物学:极端环境一般指超出宏体生命生存极限的异常环境。其中,盐湖是一种高盐极端地质环境,其盐度一般超过海水盐度(~35克/升)。自然条件下,盐湖主要是由长期干旱气候导致的湖水过量蒸发而形成。同时,这种高盐极端地质环境曾经出现于不同地球演化历史阶段,也存在于地外星球(如火星)。因此,我们以咸盐湖作为研究载体,开展探究含盐环境中微生物的生存方式、能量代谢形式及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于揭示气候环境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地球早期生命演化以及探索地外行星潜在生命痕迹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逆境微生物组学/种质资源挖掘和应用:咸(盐)湖泊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种质资源和功能基因。探索这些含盐环境中新的微生物种群和功能代谢路径,以及其响应不同环境条件变化的规律,在认识微生物与环境共演化以及微生物种质资源挖掘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结合微生物组学技术,在不同盐度湖泊中,广泛开展微生物(细菌、古菌、真菌、藻类和病毒等)种群多样性、功能基因分布、生态网络、群落构建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通过高分辨质谱(FT-ICR-MS)分析揭示微生物与有机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不同微生物种群间的有机底物代谢特征差异;凭借微生物纯培养组学技术获取特殊菌种资源,开展纯培养菌株和菌群在高盐有机废水和稀有金属富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办公地点】

生命科学学院A111

【联系邮箱】

yangj@henu.edu.cn

【教育及工作经历】

2025.7-至今,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2025.1-2025.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微生物与环境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17.5-2024.1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015.7-201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

2012.9-2015.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博士

2009.9-2012.6,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地球化学,硕士

2005.9-2009.6,四川理工学院(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技术,学士

【代表性论文】

1. Yang J, Zhang P, Cai M, Han M, Wu Z, Xiao H, Han J, Zhang X, Dong H, Jiang H. Methanogenesis rather than carbon dioxide production drives positive priming effects in anoxic sediments of saline lakes. Chemical Geology. 2025, 678: 122680.

2. Yang J, Han M, Wang B, Yao B, Wu Z, Li X, Liu L, Dong H, Jiang H. Predominance of positive priming effects induced by algal and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put in saline lake sediment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23, 349: 126-134.

3. Yang J, Han M, Zhao Z, Jiang H. Positive priming effects induced by allochthonous and autochthonous organic matter input in the lake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salin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2, 49: e2021GL096133.

4. Yang J, Jiang H, Liu W, Huang L, Huang J, Wang B, Dong H, Chu RK, Tolic N. Potential utilization of terrestrially 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by aqua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aline lakes. The ISME Journal 2020, 14: 2313-2314.

5. Yang J, Jiang H, Dong H, Liu Y. A comprehensive census of lake microbial diversity on a global scale.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9, 62: 1320-1331.

个人学术网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ian-Yang-62

【项目/著作/专利】

1. 青海省盐湖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A类项目,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矿化的微生物作用,2024-01至2025-12,10万,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2272356,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矿化的微生物作用机制,2023-01至2026-12,57万,在研,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1972317,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激发效应对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及其对盐度的响应,2020-01至2023-12,65万,已结题,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1751206,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调控碳循环机理及其对盐度的响应,2018-01至2021-12,320万元,已结题,骨干参与(第三)

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摇篮计划,青藏高原北部不同盐度湖泊溶解有机碳降解转化机质研究,2018-01至2020-12,30万,已结题,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602346,青藏高原北部湖泊暗固碳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及其对盐度变化的响应,2017-01至2019-12,20万元,已结题,主持

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2015M582298,青海省小柴旦湖的盐度梯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01至2017-04,5万,已结题,主持

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新青年启动基金,青藏高原北部湖泊CO2通量及其影响因素,2016-01至2017-04,6万,已结题,主持

【主要荣誉】

2021年青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三)

2017年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大道

邮编:475004

总机号码:0371-23887799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