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
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方案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系统扎实的生物科学及其重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工程学基本知识、科研开发和教育教学能力,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在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及有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工作、科学管理等方面融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研究与教学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培养层次
通过学习,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门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艺学、生化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当代生物工业技术的发展动态,具备较强的生物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研发、企业管理等能力;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2.学习形式
学习形式:函授 
3.学制
本专业基本学制2.5年
4.总学时学分
本专业为最低毕业总学分为64学分。
5.毕业及学位
学生在学籍有效期内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素质要求
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②掌握生物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工程的理论研究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具有宽厚的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素质;③掌握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等生物工程不同层次的基本分析方法及实验技术;具有从事生物工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初步能力;④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掌握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期刊和进行文献检索,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
7.能力要求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提升生物工程研究能力;善于和校内外的同行展开交流与合作,互助提高。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8.知识要求
通过生物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受到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培养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科研、教学和管理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掌握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门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掌握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了解生物科学的理论研究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了解国家科技政策、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三、课程设置
1.通识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英语
2.专业基础课
无机及分析化学  生物化学 物理化学 生物统计学
3.专业课
生物工程设备 基因工程 微生物生理 普通生物学
四、主干课程说明
细胞生物学 微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工艺学
五、教学计划进程表
 
  
   | 面授时间 | 课程名称 | 授课老师 | 面授学时 | 
  
   | 第一学期 | 普通生物学 | 张彤 | 21学时 | 
  
   | 
 | 无机与分析化学 | 刘博 | 21学时 | 
  
   | 
 | 生物化学(一) | 刘凌云 | 21学时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刘文华 | 21学时 | 
  
   | 
 | 英语 | 王玲 | 21学时 | 
  
   | 第二学期 | 细胞生物学 | 郭蜀光 | 21学时 | 
  
   | 
 | 生物化学(二) | 李世朋 | 21学时 | 
  
   | 
 | 物理化学 | 洪军 | 21学时 |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肖保林 | 21学时 | 
  
   | 
 | 英语 | 王玲 | 21学时 | 
  
   | 第三学期 | 微生物学 | 张海燕 | 21学时 | 
  
   | 
 | 生物工艺学 | 杨生玉 | 21学时 | 
  
   | 
 | 分子生物学 | 许守明 | 21学时 | 
  
   | 第四学期 | 生物工程设备 | 陈双喜 | 21学时 | 
  
   | 
 | 基因工程 | 李华 | 21学时 | 
  
   | 
 | 微生物生理 | 沈永红 | 21学时 | 
  
   | 第五学期 | 生物统计学 | 李玉阁 | 21学时 | 
  
   | 
 | 科技论文写作与检索 | 阮卫民 | 21学时 | 
  
   | 
 | 生命科学发展史 | 刘宇鹏 | 21学时 | 
 
六、支持服务能力
1.师资队伍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学历 | 担任课程 | 备注 | 
  
   | 1 | 陈双喜 | 男 | 博士研究生 | 生物工程设备 | 
 | 
  
   | 2 | 郭蜀光 | 男 | 博士研究生 | 细胞生物学 | 
 | 
  
   | 3 | 王刚 | 男 | 博士研究生 | 微生物学 | 
 | 
  
   | 4 | 刘凌云 | 女 | 博士研究生 | 生物化学 | 
 | 
  
   | 5 | 李世朋 | 男 | 博士研究生 | 生物化学 | 
 | 
  
   | 6 | 刘宇鹏 | 男 | 博士研究生 | 生命科学发展史 | 
 | 
  
   | 7 | 杨生玉 | 男 | 本科、学士 | 生物工艺学 | 
 | 
  
   | 8 | 张海燕 | 女 | 博士研究生 | 微生物学 | 
 | 
  
   | 9 | 张彤 | 女 | 本科、学士 | 普通生物学 | 
 | 
  
   | 10 | 李玉阁 | 女 | 博士研究生 | 生物信息学 | 
 | 
  
   | 11 | 许守明 | 男 | 博士研究生 | 分子生物学 | 
 | 
  
   | 12 | 沈永红 | 女 | 本科、学士 | 微生物遗传 | 
 | 
  
   | 13 | 刘博 | 男 | 博士研究生 | 分析化学 | 
 | 
  
   | 14 | 洪军 | 男 | 博士研究生 | 物理化学 | 
 | 
  
   | 15 | 李华 | 男 | 博士研究生 | 基因工程 | 
 | 
 
2.教学资源
    在河南大学107多年的发展历史上,最早的生命科学学科始创于1923年。由于各种原因,其办学历程曾先后于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1987年,在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新的生物系从零起步,重建并开始招生;2002年4月,生物系改建为生命科学学院。经过30年的艰苦创业,生命科学学院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理工农兼备,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体系完整,高层次人才汇聚,科研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走过了同类学院几十年的发展道路,成为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一个典范;被公认为是河南大学众多学院的后起之秀和校园中的一个亮点。2017年9月,在学院恢复建院30周年之际,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学院又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学院目前有教职工166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教授50人,副教授70人,博士生导师4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5人,在读博士11人。在师资队伍中,有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7人,曾宪梓教育奖获得者2人;有中原学者等专家6人,省级特聘教授2人,省级讲座教授1人,河南大学“特区支持计划”专家、黄河学者和校级特聘教授30人,省管优秀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各5人;有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获得者10人,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5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7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棉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和河南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国际联合实验室2个(全球变化生态学实验室、河南纳米生物医学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2个(转基因动物与细胞工程实验室、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工程实验室),河南省工程实验室1个(乳腺生物反应器河南省工程实验室);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项(作物逆境生物学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协同创新1个(作物逆境生物学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有生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其相应的两个博士后流动站,还有农学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硕士点;有省级第一层次重点学科2个(生物学和生态学),校级重点学科1个(遗传学);有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植物科学与技术3个本科专业,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物教学实验中心),其中生物科学是国家级一流专业,生物工程是河南省一流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