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

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建设研讨会


      秉承立德树人初心,他们精心育桃李,探索形成了在中西部地区非中心城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

      践行造福于民使命,他们潜心做学问,聚焦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这就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

      该团队带头人宋纯鹏教授从“一个课题、两位教师、三间房子”做起,带领团队30余年披荆斩棘、矢志不渝,使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入选世界“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河南大学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以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发展的新征程中,他们脚步不停,正在努力书写新的出彩答卷。

坚守初心  传承科技报国志

      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始建于1985年,团队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扎根中原大地,汇聚四海英才,立足“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农业”,将科研工作写在山川大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

      1985年,河南大学筹建生物系时,生物学科奠基人蔡兴元教授就满怀报国之志,着力选聘学术基础扎实、爱国情愫深厚的年轻人组建团队,同时成立党支部,科技报国、勇于创新的种子自那时起已深深埋下。

      在他的影响下,宋纯鹏教授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植物适应不良的环境条件”。自1991年起,在“一个课题、两位教师、三间房子”的艰苦条件下开启奋进之路,带领团队坚守初心、传承学脉、开拓创新。

      在大家眼中,宋纯鹏教授独具战略科学家眼光。在“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档口,揭开了植物生活过程中活性氧发挥作用的神秘面纱。

      众所周知,生命离不开氧。但从空气中的氧分子到生物状态的氧,还有很多中间体,这些中间体代谢不畅或积累,会危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命。宋纯鹏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开启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活性氧产生、代谢、积累、信号转导的机制研究,产出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成果,构建了气孔调控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新模式,获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该团队对于活性氧代谢和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为中低产田的开发和利用、极端恶劣天气条件下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动物和微生物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这正是获得国家大奖的核心意义。从此,河南大学生物学教学和科研走上跨越式发展之路,建成了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

      30多年来,一批批海内外英才陆续加入该团队,科技报国情怀代代传承,抗旱、固氮、光高效利用方向的凝练和科研实力的增强,有力支撑了“逆境生物学”研究,团队中涌现出一批黄大年式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他们立足“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农业”,将科研工作写在祖国大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荣誉。

      如今,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已成长为一支以973和国家重点研发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为中坚,扎根中原、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逆境生物学”创新团队。他们目标明确、结构合理、精诚合作,正在努力攀登新的科研高峰,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立德树人  科教协同育桃李

      前不久,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2,科学探究类)总决赛上,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4支参赛队伍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其中,题为“为什么麦无网长管蚜喜欢在小麦叶片正面取食和产仔?”的项目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在闭幕式进行公开路演展示(每届最优秀的2支队伍获此殊荣)。

      该项目由师资博士后殷万东副教授指导姜梦辰团队完成,项目从偶然发现的昆虫行为学现象入手,通过不懈努力逐渐找到背后的机制,展现了生命科学学院学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的学风,体现了生命科学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本科教育的育人成效。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无论获得多少荣誉和头衔,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他们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培育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该团队成员全部参与“本科生导师制”,多位教师开设就业创业、综合素养类课程;开办生物科学实验班;与中科院开展联合培养、本硕连读的“菁英计划”,这个培养模式获得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并带动河南大学7个学科实行“菁英计划”;探索“3+1+3”本硕国际化培养模式;推行“集体备课、新教师随课助教、老带新辅导”等教研方法,科教相长;宋纯鹏教授带领团队坚持开设《植物生理学》《生命科学进展》等课程,将生科创业精神、“学无止境,境如生命”的学科文化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进展,推动师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教育的热爱;每一分耕耘,都是对学生的负责。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付出,终将夯实发展基石,收获香甜硕果。

      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2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课程;翻译的国际经典教材《植物生理学》,反响良好,重印8次……

      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指导的学生中,130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和优秀学位论文;毕业生中获国家杰青、优青等项目资助者10余人;指导的学生获省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11项、在省级以上竞赛中获奖65人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80余项……

      坚持育人为本,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探索形成了在中西部地区非中心城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模式。

开拓创新  服务社会勇担当

      研究真问题,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搞研究,研用贯通解决实际问题,是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的科研目标。

      聚焦国际前沿,该团队积极开展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从初创时的校级“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室”,到2011年与中国农科院合建“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获批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

      这些年来,科学研究追求顶天立地,该团队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成果佳音不断:构建了气孔调控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新模式,获得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确立了根形态调节的信号转导途径,获得2020年度河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提出了相分离驱动叶绿体内蛋白分选的新机制,在《Cell》发表;发现了大豆与根瘤菌共进化及其调控共生固氮的遗传和分子机制;构建了小麦野生祖先种节节麦的基因组变异图谱,建立了将节节麦遗传变异转入小麦的快速渐渗技术体系;阐述了水杨酸与其受体蛋白结合的结构基础,在《Nature》发表;揭示了害虫生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的分子与生理机制;2021年10月1日,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为设计弱光或暗处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独特思路和手段。连续2年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河南大学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非常重视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喜讯连连:构建了小麦野生祖先种节节麦的基因组变异图谱,发掘了许多优异等位变异,并将其转入小麦;揭示了害虫发育的分子与生理制,为害虫防御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聚焦河南粮食生产主战场,大力开展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等作物高产、优质、抗逆种质资源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收集、创制新种质6万多份,育成新品种8个,授权专利20余项;培育的“河大359”小麦,带动滑县年增收3000万元……

      创新无止境。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坚持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深度融合,以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体系保障和学术组织体系保障激发逆境生物学教师团队的创新创造活力。接下来还要进一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推动前沿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新技术转化成新产业、新经济;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用平台建设,让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立志做大先生,潜心做大学问,努力育大英才,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这,就是他们不变的初心。

 

地址: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大道

邮编:475004

总机号码:0371-23887799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