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远逝,2014年荣获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的经历,定格成一帧特别的记忆存在于时间长河中,现在回想起来,在当时的时间节点获得这个奖励,是十分有意义的,将激励我终生。回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不禁思绪万千,深感于将个人际遇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所带来的成长、收获与蜕变。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是国之大计,关乎国家安全,尤其是中原地区更是承载着国家期盼和民众福祉。然而,众所周知,农业发展一直受制于环境的胁迫影响,尤其是干旱、盐碱、风沙等因素,阻碍了农业发展进程、导致粮食短缺甚至饥荒。这便是我长期感兴趣的领域——研究如何让植物适应不良的环境条件,尤其是面向中原地区,通过生命科学手段为解决农业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做出应有贡献。这份信念、这份理想深深植根于我的内心,成为支撑我坚持不懈的动力源泉,引领我朝着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行。
1986年,我刚到河南大学工作时,这里没有一间实验室、没有像样的实验仪器。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从零起步,一切都从最基础的开始做起。如何在缺乏基本实验设备和资金的情况下启动科学研究,成为困扰我们的问题。我们先从建学科和搭平台入手,从硕士点到博士点,从省级实验室到国家重点实验室,走过了一条艰辛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了一系列先进研究技术,研究植物通过表面气孔调节水分散失,提高植物的抗旱性。现在看来,经过多年艰辛努力,形成了以气孔生理和细胞生物学为对象,分析气孔运动信号转导过程的研究方向,这是一种合适的策略。当时,我们积累了稍许经费,搭建了基本的实验平台,先后发展细胞生理学和电生理学技术,几乎与国际上其他实验室同时,发展了对温度敏感的远红外热成像系统,建立起有效的分子遗传学筛选体系,获得了许多控制植物水分利用的遗传材料,在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于201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慷慨长歌。回想来路,总是令人回味无穷。就科学竞争来看,我们走了一条“事倍功半”的道路,就好像做一盘木须肉,有的从半成品烹制,省时省力,而我们需要从搭鸡窝、下鸡蛋开始,付出了常人不曾经历的道路和艰辛,却也为所在地区的基础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在我个人的一路成长过程中,心中一直充满感恩。正是因为国家为各类人才搭建了广阔舞台,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制度,才使得拥有满腔抱负的各式人才紧跟时代步伐,紧抓发展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将个人事业追求融入时代发展大势,将个人成长根脉深扎祖国山川大地,从而为国家和地区发展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紧跟时代的节奏中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念兹在兹,必有回响。2014年获得“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是历经千淘万漉的厚积,是阶段性成果的回馈,也是对自己始终坚守的那份初心的响应。对于急需人才支持的中西部地区来说,这个奖励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肯定,它激励了更多领域更多专业的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贡献力量,也激励了我在中原大地这片热土继续坚守,尽己所能做一番事业,一如自己内心最初悸动的那份理想和决心!(作者系第五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大学校长、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