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艰难百战多 取则行远一路歌
——在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发展规划与建设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河南大学副校长 宋纯鹏教授
(2012年9月23日)
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在河南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今天我们在此聚会,分享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成果,回顾二十五年间学科发展的艰难历程,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谋划未来的发展。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感谢!向为学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全院师生员工致以诚挚的问候!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河南大学决定恢复重建生命科学专业。傅蔚霞、蔡兴元和张居太三位先生受命筹备领导新的生物学系重建。他们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按照既定“高起点、突出特色”的办学方针,遴选人才,组织队伍,聚集了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年轻学者,从1987年起在河南大学开始了重建生命科学学科艰难的创业历程。
同志们,忆往昔,25年风雨兼程,我们的脚步铿锵有力;25年艰苦创业,我们的风帆高歌猛进。我们曾经历过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甚至窒息死亡的挫折;我们曾有过积极谋划而取得进步的兴奋,我们也经历过苦苦求索而不能实现的遗憾、甚至是屈辱。那些不断洋溢在我们脸上各种丰富的表情,是我们发展的每一过程中心历路程的具体写照,历历在目、刻骨铭心。在纪念我们恢复重建生物学专业20年时,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风雨兼程20年》,其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学科发展的艰难历程:为获得教育部的授权试办本科的那份焦急、87年第一届本科生入校时的激动、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时的振奋、国家火炬计划的突破获得的鼓舞、生物系名称的几经变更心中的困惑和无助、植物生理学硕士点获批时那种离奇和惊讶、省级重点学科答辩会上的信誓旦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谋划和改革的复杂、与澳门的联合办学风险和收获、省级和省部共建实验室突破的艰辛、生命科学大楼设计和变更的唇枪舌战、学院和重点实验室关系的确立和维持的思量、具有国际研究水平的成果获取和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的探索、生物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连续三年的答辩现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一波三折、高层次人才引进时心灵的碰撞……每一步都是那样的惊心动魄、每一个事件都可写出一篇有血有肉丰满的文章,是一幕幕多集的电影画卷,是河大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真实写照。
我们一路走来,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感念、感谢和感恩。国内外学界无私的支持是我们事业发展的保障。许智宏院士、杨雄里院士、翟中和院士等一大批学界前辈,他们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情怀,提携后学、关注不发达地区科学和教育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坚实宝贵的支持。陈小章教授几次来到河南大学传播学术,那一篇《再造中国大学》的发自肺腑的呐喊,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震撼;而另外一篇优美的文章《再访河南大学》在网络上广为转载,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道义和责任,引来了一批海内外的学者,加入支持河南大学的行列;山仑院士、王学臣教授等更是身体力行,先后直接加入到我们建设的行列当中,他们以自己的品德、学识和学术影响,来这里二次创业,给这里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更加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的是王钦南教授。他从生物学系初创时开始,为河南举荐人才、提醒我们重视人才、为我们培养人才,无时无刻的关注这里学科发展;他利用自己在学界广泛影响和人脉,总是在我们学科发展的关键时刻,动情的呼唤,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请关注我们家乡河南大学的发展。
在这个奋斗历程中,我们是幸运者。我们还需要感恩感谢另一层面。第一,学校历届领导。他们的眼界、对学术、学科和人才的理解,是一种莫大的支持。有人说,好领导就是一所好学校,他们处人处事处己的准则,他们的思路、行为和作风,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让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与高明者为伍,自己也会高明起来。好领导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学科发展的经历中,如果能遇上英明的领导,那可真是“三生有幸”。第二,感谢蔡兴元先生。在生物学科初创时期,他以无畏的勇气和无穷的精力,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甚至以损害自己的健康为代价,为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感谢许多曾经在生物系工作过的年轻生物学家和几任领导集体,他们为这个目标的实现付出青春年华和智慧。尤其是生物学系的几任书记(张居太、关学增、施昌海、尚富德、高如民),他们的职业操守和工作状态,对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理解和宽宏大度,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在这个历程当中,更应该感谢在座的全体师生员工,你们作为生命科学学科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25年来你们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辛勤奉献。我再一次向全院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如果说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有些可以总结,甚至可以作为一些学科建设普遍的规则进行思考,尤其是对处于相对不发达地区和非中心城市的高校创建学科有着普遍的借鉴意义的话,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去提炼。首先,生物学系初创时期以蔡兴元等老先生为代表的创业者,他们确定的遴选教师,遴选人才的标准,以及采取的应对策略,直到今天仍具有现实的价值;80年校庆时我们提出“追踪前沿,探索交叉,建设有特色新学科”的思考,仍然需要我们目前工作当中加以履行;我们提出的“以项目为基础,带动学科发展,围绕解决科学问题,发展学科”的理念,在今天重点学科建设当中更要谨记;学院创立的“重点实验室和学院独立运行,科研和教学各有侧重”新模式,更值得我们去发扬和实践;我们以科研意识培养为重点,以学术交流为手段,营造的自主创新的氛围和宽松包容的延揽人才环境,更需要我们去维系。
同志们,总结学科是为了未来学科更好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在此聚会的真正意义。如何规划和谋划学科新的发展,确实非常重要,这需要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管理理念。孙子兵法讲“上兵伐谋”,这就需要结合我们的现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认真思考和研究学科发展的上策。这些包括:如何提高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水平,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学和实验水平。在一个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如何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我们既要重视年轻教师成长,也要网络众家,博采众长,营造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生动局面。在现实条件下,我们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择优扶重,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完成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产出标志性的研究成果。我们如何利用生命科学学科的基础,促进农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如何利用我们的教学和科研的优势,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如何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在教学水平、科研成果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对学科整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科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这些方面内容一直也是学校层面经常思考的问题,是我们想解决仍然没有解决好的课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我们学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我们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新世纪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为代表生命科学的技术和理论迅猛发展,许多领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大学都有其独特和坚实的学科基础,并占有地域、人才、信息和政策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我们与全国许多兄弟院校相比,与日新月异生命科学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更加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需要卓尔不群,更需要八方借力、获取资源。我们还要崇尚奋斗,拒绝平庸,更需要致力于科学的创新,学业的精进,人格的塑造,灵魂的升华。创新是生命,需要我们付出一生的努力。因此,我们的生命科学学科要瞄准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以国家和区域的重大需求作为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扎扎实实做好科学研究、基础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实现我们的远大目标和计划。
祝愿各位来宾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祝愿河大的生命学科健康成长。